教研信息

专家引领启智慧,课题研究促成长 —陈力名师工作室教研纪实

作者:    阅读:717次    时间:6月-15, 2021 10:58 上午

2021年第十期(总第35期) 撰稿:曾小方 审稿:陈力  2021.05.28

5月28日,陈力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参加川东北片区2021年度普教教学成果展示推广活动。

活动内容

参加展示活动的人员有:拟申报“巴中市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的单位代表、平昌县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平昌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工作室成员、各区县教研室理论教研员及市属学校教科室负责人,共260余人参会。在本次普教教学成果展示推广活动中先后有《基于主体性教育理论下的小学生习作递进式自改策略》、《农村高完中“四化”育人模式》、《基于板块式教学理念下“概读析积”四环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 的“导-学-评”小学灵秀课堂教学模式》、《幼儿保育员园本培训的实践》、《以中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走班制”特色课程体系》等16个课题进行成果展示。各课题成果展示主要从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成果形成的过程;成果的主要内容;成果的应用及效果;成果的创新点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先后有来自省内的多位专家对16个课题成果展示进行点评。

王仕斌专家的点评侧重于课题问题的产生、由来;课题成果形成的时间阶段;课题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研究与思考。对《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 的“导-学-评”小学灵秀课堂教学模式》的点评:

(1)小学灵秀课堂教学模式应拓展为“导-学-展-评”四个维度,通过“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生命力,进而舒展学生的灵性,放飞学生的思维。

(2)政策与问题要分类描述。问题的产生和背景既要有政策作为依据,又要与实际相结合,说明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即: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优化的需要;区域教育均衡、优质、高位发展的需要;区域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王仕斌专家对《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策略》的点评:

(1)成果形成的过程要体现出时间阶段的特征。不同时间阶段完成的不同事情,后期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有何改进或拓展都应以时间阶段为脉络,层次分明,思维清晰,过程流畅。

(2)县级名师工作室建设与运行应结合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因不同学段的学情及课程要求的差异,工作室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督导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应差异化、学科化,才能彰显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及优点,形成不同学科模式,提供各具特色的、可供参考的“活案例”,真正发挥县级名师工作室的带动、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王仕斌专家对《小学留守儿童心智培育策略》的选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给予高度好评,为了使研究更具特色和教育价值,留守儿童作为隐形的教育资源还需深度挖掘其价值内涵,比如:独立精神的塑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亲情教育的最好群体。同时王仕斌专家强调要做好留守儿童的隐私保护,更不要人为定制任务清单,给予留守儿童太多“特别的爱”。

赵绪昌专家的点评侧重于数据分析,用数据说明事实;对比分析,课题研究前的主体情况,课题研究后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前后的对比分析,寻找课题研究的进步性和需要优化改善的地方,最终达到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案例分析,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应用、来源于实践并结合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研究成果的呈现用图表替代繁琐的文字更清晰明了、引人注目,更能体现阶段性的研究效果和整体性效果;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对比性。

最后,曾旭专家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性发言和点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

 曾旭专家认为本次活动的课题均缺乏系统性构思。课题内容、问题、方法及成果要找准,成果性报告与研究内容不一致,定位不准。尤其是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阐述不清。曾旭专家就如何找准研究的问题提出两个方向的建议,一是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二是若成果已经体现出来,则倒推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高完中“四化”育人模式》就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层面已经产生明显效果,就需要将实施“四化”育人模式前与实施“四化”育人模式后进行对比,倒推出课题需研究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才能将课题名称、问题、措施及方法逐一对应,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设计,体现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2)问题来源不明、针对性不强、回应力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的来源不明、针对性不强和回应力度不够,研究问题模糊、泛泛而谈。曾旭专家提出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体现在:就研究的问题应查阅资料、文献和最新文件,搞清楚最新的政策、标准及要求是什么。实践体现在:根据理论要求,建立观察、调查的架构,用量表进行量化,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解决的问题应阐述清楚,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是针对老师的问题?还是针对学校、社会的问题?课题研究后解决问题的程度、精准度如何衡量和呈现?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加、观念的转变和素养的提升如何?研究问题的推广应用如何?都需在数据、事实、图表、案例等基础上,精准阐释、说明,高度回应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的撰写应保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性;从问题到效果保持一致性和递进性;可由一般到特殊,用普遍性的问题说明研究的广泛性,用特殊性的问题说明研究的深度性。此外问题研究必须要有创新性,可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创新。

(3)成果形成过程需具体化

研究成果要体现出:开始调查——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理论架构——方法验证——形成理论、方法、措施——评价效果等一系列过程。尤其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场域,通过什么方法、措施和途径解决了什么问题,最后形成了一种或多种模式及一系列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4)认识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关联度不高

认识性成果是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对课题的研究,获得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论;操作性成果是指应用认识性成果指导实践,解决研究问题,最终取得的效果。本次活动多数课题的操作性成果既缺乏理论支撑,未明确课题建构理论的依据在于什么;操作性成果又简单、粗犷的归纳为:在课题研究的历程中,学校的升学率提升到多少;学校教师获得多少教学相关的奖项和荣誉称号;学校获得上级部门的多少表彰;学校提高了社会的多少关注度和认可度。将课题操作性成果以“显性”数据,片面的认为就是课题的研究成果,却忽视了“隐形”成果,比如学生素养的提升、观念的转变,人格的树立等。最终,认识性层面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状与实际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和产生的效果形成南辕北辙的局面。

二、活动总结

   工作室全体成员非常荣幸拥有与一群热衷于课题研究的研究性教师,有专家、名师指导迷津的学习机会。在本次教学成果推广活动中受益匪浅,对工作室课题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活动结束后,在工作室领衔人陈力老师的组织下,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悟、感言。归纳有以下内容: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应深度解析课题名称《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平昌县为例》,对“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等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在加强理论、最新文件要求的学习基础之上,精准把握,科学解释。

(2)重视研究过程

 只有把每次研学基地、研学线路的实地考察;信息的调查走访;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整理;研学问题的精雕细琢;研学活动的精心设计;研学实践的规范操作;研学反思落地有声等过程具体化,达到量变的积累,最终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市、县域内具有影响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教材的质变。因此,在借鉴其他课题的经验之上,结合本课题的实际,我们更应该注重研究过程。

选择一个地区作为研学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时间,哪些人,做了哪些相关的工作,得出哪些阶段性成果?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考察,研学内容的删减和侧重点各是什么?解决问题是否具有递进性?最终成果对问题的回应力度是否到位?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的影响力、辐射力有多大?以上问题的解决和落实,要求我们做好、做实、做强研究过程。

(3)用数据、案例、事实以理服人

课题研究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既要做好课题研究前的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爱好、地理能力、地理素养的现状调查、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更要做好课题研究后高中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爱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的统计调查和量化分析。运用前后数据,通过折线图、饼状图等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用客观准确的数据、事实说明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