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

走进山林,触摸自然——地带性植被、岩石与土壤考察 2023年第二期(总第61期)

作者:    阅读:193次    时间:3月-2, 2023 10:08 上午

春暖花开,正是景色最美时。为了让地理教学从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为充分挖掘身边的乡土教学素材,2023年3月1日,平昌县高中地理陈力名师工作室赴驷马镇开展“走进山林,触摸自然—地带性植被、岩石与土壤考察”活动。

地带性植被

平昌县属四川东部山区,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地处大巴山山地。平昌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昌县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属大巴山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类型,乔、灌木50科达160余种。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点,特别利于植被的发育。平昌最常见的常绿阔叶林有茶树、樟树、柑橘树、松树、柏树、青冈林、麻柳、杨槐等。

常绿阔叶林主要有以下特点:

(1)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种类组成,叶片椭圆形,革质,具光泽,没有茸毛,叶面向着太阳光,能反射光线,所以这类森林又称为”照叶林”。林内最上层的乔木树种枝端的冬芽有芽鳞保护,而林下植物则没有芽鳞保护。此外,在常绿阔叶林中,没有热带雨林中常见的板根、茎花和叶附生现象。

(2)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3)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

(4)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藤本,板根、茎花、叶附生植物的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实地考察的素材可用于《植被》章节的课堂教学,如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地带性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结构、分布及其作用;观察阴坡、阳坡植被覆盖率的差异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等。

岩石与土壤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它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

平昌县内的岩石是典型的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气候湿热的地区易风化。平昌县土壤类型就是紫色土,其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如母质颜色、矿物组成、理化性质等常常会显现在紫色土上,从而影响紫色土的肥力水平。紫色土富含钙质和磷、钾等丰富的矿质养分,缺少有机质和氮质,属于较肥沃土壤,适合农业生产。

实地考察土壤的意义在以下几方面:

(1)明确紫色土的形成过程、组成要素、特点;

(2)掌握紫色土的利用和改良:

由于紫色土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明显的丘陵坡地,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紫色土土层浅薄,造成植被生长状况较差,表土没有明显的腐殖质聚积层。但稍加耕锄,就能种植作物。所以要想合理利用紫色土就成为了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

紫色土的开发利用首先以保持水土为重点,开展土、水、林综合治理,比如改坡地为梯地,兴修蓄水池,造林绿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其次旱地蓄水浇灌紫色土,以此弥补紫色土干旱缺水的弊端。再次,增施有机肥和氯、磷肥,以此创造良好的结构和提高氮素的供应水平。合理间套轮作也是提高紫色土利用率的一大妙招,因为大多数紫色土含钙丰富,磷、钾含量也较多,这样的土壤环境对豆科作物而言再好不过。因此采用豆科作物或绿肥与玉米、小麦等作物间作套种或轮作,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实现用养结合,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老师们在野外积极观察山体土壤剖面,对有机质、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进行分析,通过拍照或录制视频等方式保存素材。激烈探讨新人教版必修一《植被》、《土壤》章节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土壤形成因素?如何生动形象呈现?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

本次活动不仅让老师对课本中的植被、岩石与土壤有直观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更启发老师们勇于创新,积极转变课堂模式,突破教学中的疑难杂点;更是与新高考、新课改关注土壤和植被的功能,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和植被,更好的造福人类,与和谐的人地协调观接轨。因此当前的地理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阅读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