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成果简介

作者:    阅读:1,422次    时间:1月-17, 2017 11:58 上午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成都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成都市第五幼儿园

该课题荣获四川省第三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壹等奖,

由邢逸、漆静、周燕、李常迅、闵艳莉主研。

 

一、“师生共构”研究的缘由:

未来的社会要求我们把儿童培养成为“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不同的个体”应该懂得如何去聆听,尊重和承认他人的观点,包括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能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和途径去解释和理解世界。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说,课程不应被看成是遵循的纲要,要实施的计划,而应是师生一起深入未知世界的活动,他们的共同体验、探索、操作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诠释经验,发现意义,建构主体。这个过程就是共同建构的过程。

1、审视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存在以下的问题

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去“预设课程”,“教”给孩子一些自己认为最合理、最必须的东西,按照我们认为最科学的方式教孩子长大。因此在教学上往往采取灌输的、划一的教育方式,削足适履现象严重。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幼儿的“学”,在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儿童总是在猜测老师的答案,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呈现出“千人一面”的现象。

在实践工作中,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脱节,缺乏相应的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方法与能力。“幼儿是主体”成为一句口号。

2、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意大利瑞吉欧 “方案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实践,上海的“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课题成果与北京市的“幼儿主体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开拓性思路。

二、师生共构的追求

我们拟进行构建新的教育活动方式的尝试: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为基点,以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为目的,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便于人际交往与互动的崭新的——新方式,保障幼儿学习的权利, 在共构中创造更多的适合幼儿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师生共构的界定

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即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的活动。它区别于预设课程,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当时活动情景中儿童的疑问、热点话题、自发行为等以及教师的价值判断作为活动生成和发展的基点,通过教师与幼儿相互交流、合作、互动,使活动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其核心特质:

1、教育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它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一种过程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向教师、家庭、社区和儿童开放的教育形式,应体现生成与预成相结合。即:①活动内容将幼儿的经验、需要、兴趣等有价值事物及时纳入;②活动组织方式的多样、灵活;③活动资源的综合利用。

2、教育活动过程的应然性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活动,就在于从幼儿的自然状态中引发出应然来,应对儿童做应然的导向,教师要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状况,反思教育的要求是否转化为儿童的需要,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环节与方法,以实现活动的教育发展价值。教师应“针对儿童去做”。而不是“为儿童做”。

3、儿童的参与性

引导儿童参与活动,才使我们告别形式主义的说教,使教育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并使儿童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儿童有权参与”,我们的全部责任是和儿童一起,搭建参与的途径,让儿童在自己选择的工作活动中主动探索求知。

四、师生共构的研究成果:

(一)共构中教师的作用:

1观察与倾听

“观察与倾听”包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言语的倾听,以及这些言语和行为所包含的意义的解读。

(1)核心技巧——“尊重与欣赏”

我们尝试用“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他想去表达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来调整观察的视角。逐渐从以前“俯视”的观察,改变为现在的“平视”甚至是“仰视”的角度去观察。以求看到、听到来自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声音。

(2)观察重点——“兴趣与需要”

我们发现兴趣有很多外显的特征:①对有兴趣的事孩子会争论,②会长时间的专注,③会反复的摆弄琢磨。另外,幼儿的需要也往往会通过一些典型的行为表现出来。

2分析与判断

对以下情景的预估,分析能否共构,有无价值。

1、幼儿能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

2、是否能形成一个较长时间的研究过程

3、是否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理解)现实生活

4、是否能帮助儿童增进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

5、是否能使儿童理解标志和符号在生活中的价值。

6、是否能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是判断以何种方式共构。一般来说:可操作性强的;可利用资源丰富的活动适合于集体或以主题网络式呈现。

3支持与引导

在活动中要:①支持幼儿的思考过程,支持幼儿的操作过程,③支持幼儿的经验获得,④支持幼儿的情感体验。具体策略:

(1)、适时:

适时退出活动

a、                         当儿童兴趣高昂的时候

b、                        当儿童专注于活动中时

c、                         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能自己解决的时候

适时介入活动:

a、                         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

b、                        当孩子遇到技能上的困难的时候

c、                         当孩子询问老师的时候

d、                        当孩子遇到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

(2)、适宜:

以追问:是否看见了孩子的行为?是否体验到孩子的感觉?是否知道孩子在观察什么?成人的惯性思维是否阻碍了我……来提炼出真正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的方式。尤其是当儿童出现疑问或矛盾冲突时,不是赶快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引发争论、辩论;鼓励大胆假设;动手尝试等。

(3)、有效:

即支持和引导儿童的自主创造、主动探索。

1、                          环境支持:

为幼儿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提供学习性、探究性环境,在环境中展开研究。

(1)、环境留白:

(2)、材料低结构:

2、                          优化对话:

支持儿童自主的、自由的、自我的表达,我开启与幼儿的互动,支持幼儿情感体验。

3分享、交流。

提炼活动的问题或活动中的矛盾冲突,让幼儿重温当时情景,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解决问题。

(二)共构中幼儿的作用:

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表现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他们有自己观察世界的角度,他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甚至会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他们的表达是多元的、与众不同的。他们用语言、绘画、想象性游戏、结构游戏、图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记录、交流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将活动经验与别人分享。在共构活动中,幼儿多元的表现与表达直接影响着共构的发生与发展。

(三)、共构的一般流程

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引发活动
幼儿的特点与指向
确定内容

发展方向

幼儿多元的表现与表达
教师观察与倾听
教师分析与判断
教师支持与引导
持续开展

活动

 

 

 

 

 

 

(三)共构的一般形态

参与人数
呈现方式
教育形式

    

 

 

(四)共构的几点重要认识:

教育改革的核心意义是追求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价值的最大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此不断的追问:共构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意义是什么?从而不断的丰富共构的内涵,使共构的价值得以不断升华。

1、从重视形式到重视价值

一段时间,我们“目中无幼儿”,只关注形式上的热闹而不注意教育过程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如在研究初期,我们误认为共构活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网络,是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活动,因而,使共构活动进入了一个模式:即:编制主题网络开展活动。虽然知道“教育活动”是指广义上的教育活动,但是由于经验的因素仍只重视狭义的教育活动,因而将师生共构活动局限在集体活动中,致使有时的师生共构活动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结构化的活动。

通过对共构活动内涵的挖掘,我们认识到:共构活动应该回归到儿童本身的平淡朴素的生活中去,而不是轰轰烈烈地花样翻新,形式上的追风。现在,我们的共构活动是低结构化的、开放的和多元化的。共构活动的理念影响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从一种单纯的学习活动走向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如师生共构早操活动,大区角师生共构活动……。

2、从追随幼儿到师生共构:

在研究初,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儿童。一段时间里,大家沉浸在发现儿童、欣赏儿童的喜悦里。这时我们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追随儿童,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但我们的教师在喜悦的同时又隐隐不安,在活动中害怕指导,不敢指导了,大家陷入到“指导了就是突出了教师,没有体现儿童”的巨大矛盾之中。

通过对共构活动内涵的挖掘,,大家认识到一味的追随并不是“共构”,虽然它突出了“儿童”,但却将“儿童”神圣化了,没有体现教师的价值判断,教师的作用,教育的价值!这样的活动师生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平等的”。而共构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不能偏颇任何一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交流、合作与互动。

3从关注群体到关注个体

研究初,常常是只看到年龄段幼儿的共同特点,或将部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当成全体幼儿的兴趣需要的现象,这有时甚至为了设计一个主题网络,将幼儿的兴趣统一起来,将他们归属到群体中去的。

通过对共构活动内涵的挖掘,我们认识到:共构的本质是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需要和儿童的发展,共构只有走向个体,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儿童的发展。同时,我们的视线也逐渐微观起来,尝试了解共性下幼儿的不同表现,力图解读他们的需要与兴趣,各自的水平,以及他们表达兴趣和愿望的方式,敏感地发现与接受孩子发出的信息,针对孩子的需要与特点,改变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提高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程度,设计出与儿童个体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活动。

研究效果:

(一)、课程的变化

1丰富和充实了幼儿园的活动课程

    师生共构活动的实践是我们将新理念用于教育实践的一种新操作,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类与幼儿园其他活动并存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与价值的活动。它使幼儿在有意义的情景探索中实现其学习价值,使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意义。使本园课程更符合实际,更富有特色与个性,在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逐渐促使幼儿园课程不断获得优化,丰富和充实了幼儿园的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各种教育活动,它与预设课程不是对立的,在教育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将幼儿作为建构和实施课程的重要因素,推动着活动的进程

儿童是“师生共构”中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将他们的疑惑,热点话题,或自发的行为作为共构活动的起点,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引发了活动后,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的比例,参与的度,参与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去查找资料,去记录,去讨论、去探索、去发现。

3、将幼儿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师生共构幼儿园教育活动将幼儿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更加关注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根基性的目标与价值,杜绝以牺牲幼儿长远发展利益来获取短暂效益的做法。

3、                                      促进了幼儿的成长

①、乐意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积极持久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孩子们总会问出许多个“为什么”,他们会自己去查找资料,去记录,去讨论、去探索、去发现,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得他们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施应证的循环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活动是孩子们需要和感兴趣的,因而在活动中总能持续专注,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而持久的参与活动。

③、自信心增强,敢于表达,敢于表现,独特性得到展示和提升

儿童在活动思维活跃,想象大胆,敢于尝试各种活动,他们用“一百种”语言大胆的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做法,自信心得到增强,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潜力。

4、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①、教师的眼中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儿童

在共构中,我们眼里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儿童。我们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的观点,关注他们的真实需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正像我们老师所言的:以前我们多以横向的眼光来比较孩子,比较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的差异,优点和缺点,因此往往忽视了弱势的儿童,而今天我们总能以纵向的眼光来比较孩子,总能发现这个孩子的不同,这个孩子的进步。教育也因此多了很多乐趣。

②、教育机智得到增强

在共构中,老师们努力地将共构的理念用于教育实践,养成了向自己提问,带着问题去观察,在观察中思考的习惯。逐渐练成一双会发现问题的“慧眼”:面对生动的、变化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情境时,善于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判断并作出合乎教育规律的反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同时,开始重视幼儿的“寻常时刻”,并用越来越多的精力去记录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尝试去分析,解读孩子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思考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方式。

③、学会反思,优化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三年多的师生共构研究中,老师们学习反思、学会反思、不断地反思,使反思常规化,并具体起来,成为了老师们的一种思维品质和习惯,并伴随我们整个教育和研究的过程。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反思→决策→验证不断循环的过程,老师们已经尝试着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

上一篇:
已是最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