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信息

普通高中顺应新高考改革要求的创新举措与可行路径

作者:    阅读:1,336次    时间:5月-24, 2017 9:54 上午

编者按:分层走班教学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方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通过打造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构建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常态化分层走班教学。学校对学生的学业、人生规划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发掘学生的生涯发展潜能,彰显学生个性特点。学校自觉顺应了新高考改革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各显其才,教师、学校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提升,探索出了普通高中顺应新高考改革要求的可行路径。

普通高中顺应新高考改革要求的创新举措与可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作为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的非课改试点学校,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设置学科功能教室,形成了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的立体化的学科功能教室格局,实现了分层走班教学常态化,顺应了新高考改革的形势,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之路。

一、因地制宜创新设置学科功能教室,实现常态化分层走班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有玉泉、丁兰两个校区,学校建筑面积 8 万余平方米,两个校区共 60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2700 多人,教职工200 多人。学校地处西湖核心风景区,校舍建设受到严格控制,难以满足走班教学的需要。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学校因地制宜,通过创新设置学科功能教室,使常态化分层走班教学成为可能。

1.立足现有条件,打造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学校将学科功能教室从教室内延展至教室外、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从现实课堂拓展到虚拟空间的网络课堂,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学科功能教室体系。

一是校内功能教室,包括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共享学科功能 教室、校园功能教室。学校立足于现有教学空间的转型升级,将现有教室和实验室低成本改造成为学科功能教室,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专用学科功能教室,目前已建成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专用学科功能教室。学校将多个学科融合共享同一学科教室,教室里的部分教学用品,随着学科课程的不同而稍有变换。学校利用诸如图书馆、走廊、办公楼等,将校园环境作为功能教室来设计和安排。

二是校外功能教室。把校外空间也作为功能教室体系的重要部分来打造,如利用浙江大学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把周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图书馆等作为课程基地,开设茶艺、西泠书法等 20 余门课程。

三是网络虚拟功能教室。与北京天学网合作,利用学校已有信息化设备,低成本改造成为“虚拟功能教室”,并开发了应用在线课程,实现了“双师课堂”形式的跨班级、跨校区上课和在线答疑。

2.从既定资源到拓展资源,形成丰富完备的课程资源格局

学校构建了两类资源相统一的课程资源。一是充分利用既定资源。把学生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作为课程资源来运用。如利用教室窗帘,因势利导开发了学科窗帘挂图,印制了学科知识相关的图片,包括地磁场、物理学史等。二是积极拓展便利资源。发挥位于西湖核心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研究开设了“西湖情怀”课程群,将课堂开在了西湖上,如到西湖边写生、到茶叶博物馆和西泠印社上课等,使得“西湖在课堂,课堂在西湖”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独特的文化景观。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功能教室建设和分层走班有效实施

学校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和制度建设,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一是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求相应的学科教师全程参与学科功能教室建设,并不断改进学科功能教室、选课走班下的教学行为。二是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分层走班教学实施方案》、《选课走班教师教学行为手册》和《选课走班学生行为手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

二、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彰显个性特点,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学校对学生的学业、人生规划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对课程科目乃至未来人生的选择更加符合个人发展实际。

1.发挥课程、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学校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着力构建“生涯导师制、生涯公共课程、学科生涯渗透、生涯讲坛、生涯体验、生涯咨询与评估跟踪”的“7位1体”生涯发展教育模式。组建起了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包括生涯专兼职教师专业团队、学科教师团队等。通过课程与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在分层走班中得到充分展现。

2.开展经常性的家校沟通,发掘学生的生涯发展潜能

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召开座谈会、班主任一对一沟通等方式,开展了经常性的家校沟通,发掘学生的生涯发展潜能。学校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表现和行为习惯等,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念,如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怎样教育孩子、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通过对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促使家长与学校合心合力,助推学生的生涯发展。

3.邀请专业人士、知名学者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引导

学校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知名学者走进校园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引导。如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家长职场”班会课, 邀请专业领域的家长给学生做职场报告;开设“浙大教授学术与人生”课程,每周聘请一位浙大教授,给学生讲述自己的研究领域、学术人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未来人生选择。

三、学校的整体发展与新高考改革要求相适应

分层走班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学习目标、人生选择的理性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发展特色有充分的了解,也使得 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有所差异,更使得学校整体发展与新高考改革要求和谐统一。

1.学校发展自觉顺应了新高考改革要求

浙江是2014 年新高考改革试点的两个省市之一。在深化课改、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虽然不是课改试点学校,但浙大附中几年来一直探索学科功能教室建设,逐步推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改革创新,实现了从基于必修课成绩的单科到多科分层走班、全科分层走班,再到基于必选修整合课程的分类分层分项选课走班。这些探索举措自觉顺应了深化课改、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

2.自主选择“73”选考科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无论是考试科目、报考专业还是报考学校,新高考改革方案 的核心是选择。浙大附中的课程设置、学考、选考科目的实践安排、各学科走班设计等,恰好顺应了这些要求。学校精心编写了《浙大附中学生选课手册》,出版了《新高考指南7选3:专业与高校》、《6(7)选 3 学科测评工具》,为学生选课、高考选考提供科学的指导。而且,与其他高中的高考选考不同,浙大附中的“7 选 3”是完全自由搭配的,选考科目的选择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化成长需要,有利于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为真实、立体和生动

多元立体的学科功能教室建设,使得学生更喜欢到学科教室上课,更容易融入学科的学习过程,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更强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积极探索利用“生涯发展档案袋”,记录学生的生涯发展历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实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更为真实 客观和立体生动。这样,在高考中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学校,高校也从这一考察评价中选拔到适合自己的学生,这也就更加契合了新高考的精神。

四、学校教育新体系稳步构建,办学成效显著

学校构建了兼顾教育公平与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我国新高考制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学校教育新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1.学生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了“斑马线前让行的安全隐患课题研究”,推动了杭州市交通安全改善,于2014年11月23日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节目予以报道。学生还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浙大附中高一学生碳排放量情况调查》曾获得杭州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集体优胜奖”。

2.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就,高考成绩突出

在分层走班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规律,学业成就良 好。2016年英语科(率先分层走班)高考听力的满分人数首次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平均分达 28.7(满分 30 分),是历史最好成绩。在高考报名人数保持整体不变的情况下,一本上线学生从 2013年180人升至 2016年的300多人,实现了“不惟高考、赢得高考”。

3.教师的教学活力充分展现,教研能力增强

在学校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学习、工作热情饱满,教学智慧和创新意识充分闪现,教学教研能力得到增强。学校教师主导开发了120多门校本课程,其中15门课程被评为省市精品课程,20多门课程教材被其他学校直接采用。

4.学校办学改革创新,社会辐射效应显著

学校“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分层走班的改革经验,得到了《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教育部直属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的多位领导同志曾到校考察指导工作,全国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中学纷纷慕名来校参观学习。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了基层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典型案例。(中国教科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吴霓、王帅、杨庆文)

上一篇:
下一篇: